400-990-2390
一轉眼已經進入了本科學習的最后一年,學習德語也有三年多了。想起當初選擇德語系時對這門語言,這個國家其實都并不太了解,只是沖著學校德語系的好名聲去的。但是沒有想到,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不僅對這門語言產生了感情,而且還發現了學習德語的一個驚喜——德國電影。
看電影是我一直就有的一個興趣,但是以前從沒接觸過德國電影。在之前看過的唯一一部能和德國扯上關系的便是2008年大獲成功的好萊塢電影《朗讀者》,但是當時注意力都集中在女主角溫絲萊特上,并沒有把這部電影和德國電影聯系起來。也是后來才知道電影里表現相當搶眼的那個男孩就是德國人。
開始學德語之后,我自然而然地就想看一部純粹的德國電影。我還記得當時我剛學德語兩個星期,還在學習發音的階段。上網百度了一下德國電影的推薦,搜索結果里出現最多的一部便是《竊聽風暴》。因為當時連德語片名都看不懂,從翻譯的中文片名來看似乎就是一個普通的諜戰片,于是我抱著不高的期望值開始看這部電影。
我還記得很清楚,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已經是深夜,早就過了熄燈的時間,寢室里其他人都睡了。我在整部電影里并沒聽懂幾個字,但是牢牢記住了電影的最后一句話Das ist für mich(這本書是給我的),在男主角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的眼淚一下子掉了下來。那一整晚演員Ulrich Mühe平靜背后波濤洶涌的眼神在我腦中揮之不去。我興奮地想,這么好的片子怎么我以前就沒看過呢?第二天用剛買的朗文德漢詞典查了一下德語電影名Das Leben der Anderen的原意,覺得這名字起得實在是太妙了。還小小地憤慨了一下,怎么中文就翻譯成了那樣!
在那之后我就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有時間就找德國片子來看。看的片子逐漸多了之后,我開始找到了德語電影特有的一種風格。德國電影不注重表現情節的戲劇沖突,敘事多比較平,但是細節表現非常豐富,能夠極其敏銳準確地捕捉人物人性里很真實的一面。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是給自己一點逃離現實的時間,也許這是看好萊塢電影的目的,但是大多數德國電影恰恰是讓人認真地正視現實,思考現實。我還記得在我德語水平到了大概能理解故事情節的時候寫過一篇德語作文,對比兩部題材類似的電影,一部是德國女導演Caroline Link的《Nirgendwo in Afrika(情陷非洲)》,另一部是Meryl Streep主演的《走出非洲》,我覺得那是一個極好的對比德美電影差異的例子。
只是慢慢地我越來越覺得,在國內能夠找到的德國電影很有限,不光是數量上有限,而且題材上也大多數是二戰片或者類似《Die Welle(浪潮)》這種反思二戰的片子。再加上老師也說過,看德語雖然對提高聽力有一定幫助,但是效果并不顯著。所以我看德國電影的興趣有一段時間減弱了許多。
對德國電影有進一步認識是在我大三的時候。那一年我作為交換生去德國的哥廷根大學學習了兩個學期。除了學習之外,我閑暇時間里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租碟鋪找電影看。在德國我看了大量在國內沒有辦法接觸到的類型豐富、題材廣泛的德國電影。我發現德國電影絕不僅僅擅長拍攝戰爭題材,也并總嚴肅不死板。而且從學習語言的角度來說,我發現如果配上德語字幕,看電影對提高聽力和豐富表達的效果非常好。更重要的是,一部電影就像一節有趣的Landeskunde課,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加深了對德國文化的了解。
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一個經歷是,在德國交換的那個暑假,我被哥廷根大學的暑期語言班聘請為助教,專門給來自全球各地的德語學習者播放和講述德國電影。來上電影課的學員德語水平不一,有的是初學者,有的已經學了十幾年,但是我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都能理解電影里的故事,一起歡笑或是一同流淚。而且我在播放電影前找出一些電影里出現的一些有意思的表達方式來講解,大家都記得很牢。對與于我自己來說,通過準備這些電影課,我的德語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越來越相信,看電影對學習語言來說是一個很值得開發的環節,只是我覺得這個環節在國內并沒有特別受到重視。我希望能以我的經歷為更多地德語學習者打開一扇小小的窗。
作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 徐安安
責任編輯:泓鈺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