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0-2390
在哥廷根的十個月,留下的是不舍不舍還是不舍。如果說前半年更多的文化差異帶來的新奇,后半年更多的是感受到德國嚴謹的學術氛圍。
還記得第一次交論文的手足無措,和藹的Frau Böttcher溫和地指出簡潔的排版設計對于一個正式論文的重要性,嚴謹的Quelle是對其他作者勞動成果極大的尊重,并用了一個小時來耐心指導我如何把瑣碎的小想法整合成一篇像模像樣的論文。
教學法和跨文化交際則更多地喚起我最初學外語的記憶,原來老師看似隨意的課堂設計里面包含這么多教學理念和方法,靈活多變的外語教學方法讓我感受大極大的樂趣,從選材到課程設計到課堂反饋,每個環節都有一系列理論的支持。從Fremd背后深刻的文化根源到國情課的不同側面,從刻板印象到外來文化的沖擊,跨文化交際的多層次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誤打誤撞選到的語言學專業的課雖然讓我在最初一個月在英語文獻中跌跌撞撞,面對動輒幾百頁的材料欲哭無淚,卻用不同語言多元的魅力征服了我,引領我進入五光十色的語言世界。我愛上了語言學,世界上那么多種語言,差別之大有時候兼職無從比較,智慧的語言學家卻抽繭剝絲用一條條跳動的彩帶,妙趣橫生的小設想將它們織成一張流光溢彩的網。
文學課中我最喜歡的是Frau Professor Florack的語言課,從伊索寓言到拉封丹寓言再到萊辛寓言,再次閱讀卻是和兒時不一樣的感悟。我被萊辛深深折服,他對寓言準確無誤的定位和闡釋,對伊索寓言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比起拉封丹偶爾的賣弄辭藻更讓我震撼,返璞歸真不過如此。狂飆突進課讓我見到了另外一個歌德和倫茨,那是一個群星閃耀的時代,有歌德這樣最絢爛耀眼的,也有倫茨這樣失意黯然的,我承認出于對弱者同情的人類天性,我對倫茨有一種天然的親近,倫茨的戲劇用他特有的無主角方式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社會圖卷,讓我得以對當時的教育制度貨幣狀況略窺一二。同樣讓我震撼的是萊辛的《艾米利亞。伽洛蒂》和E.T.A Hoffmann的《沙人》,前者的小市民杯具和時代杯具,后者對人物心理入木三分的刻畫和巧奪天工的寫作技巧給我帶來的震撼難以用語言描述。真慶幸我學習了德語,可以閱讀原汁原味的大家著作。如果,如果我們的文學名著能夠很好傳達出原神地翻譯出來,想來他們會對中國文化更多的認同吧。原來我們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
最非主流的語言課則非戲劇課莫屬,這節課給我帶來極大的樂趣,每節課拿到一張小紙片,上面有詩歌,短劇或者干脆就是文學著作的小片段,我們組成小組用戲劇的形式演繹出來,當然必須用德語。這門課需要很多溝通和創作,和各國留學生一起讓小想法成為戲劇作品,這是我從未有過的體驗,雖然我比起別的學生很害羞,表演地不夠夸張,可最后也終于被趕鴨子上架,當時真的是心想伸頭縮頭都是一刀,反正...也不會再回來了。
再也不會回來了,真的是嗎——我會想起踏著木鞋走過的那片樹林;木鞋嗒嗒的聲音單調卻美好,雨季空氣里奇異的花香,怒放的馬蹄蓮微微低頭。還有日日走過的環城道,或有須發皆白的老人牽著小狗微笑著走過,現在的孩子都不會早起了呢,他瞇著眼睛說;又或是那不足二十平米的小窩永遠亮著的燈,我總是讓她亮著,即使沒有一個人,最美好的是拖著重重的腳步站在樓下仰望那一星燈火;G0ßlerstraße路畔那零零星星的幾只郁金香,大塊的色彩在跳動;踏過Burse旁的青石路,總有白白胖胖的小天使在Kindergarten里奔跑追逐,嬉戲打鬧,如果有天堂,那里便會是如此吧。
不要再寫了吧,該流淚了。
責任編輯: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