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不乏對意大利名牌皮包和時裝的癡迷,但只有懂得如何閱讀和體驗它的城市,才有望逐漸領略意大利文化的精髓。
意大利城市大多擁有多個“文化層”,不妨以佛羅倫薩作為一個案例。谷歌地圖上的佛羅倫薩在城市中心有一個棋盤狀的部分,這是源于古羅馬時期的最古老“核心”——古羅馬的城市十分注重軍事功能,往往按照軍營的布局規劃,意大利城市中但凡核心區域具有類似棋盤格局的,基本上都可判定為源于古羅馬時期。
意大利的歷史名城大多起源于中世紀盛期,即從公元1000年到1348年黑死病暴發之前。在這個城市發展的黃金時期,隨著工商業和遠程貿易的發展,意大利沿海和中北部興起了許多城市,這些城市修建了許多雄偉壯觀的公共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城市標志的首要大教堂和市政廳,前者一般位于城市心臟的宗教中心,后者往往毗鄰而建或距此不遠。由此,意大利的城市中心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布局方式:一種是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聚合式,如威尼斯圣馬可廣場和博洛尼亞的大廣場;一種是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分離式布局,以佛羅倫薩和錫耶納為代表。
意大利城市空間的格局也體現了城市權力分配和權力結構,各種宗教和世俗力量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爭奪、控制、塑造和改造貫穿著意大利城市的歷史。在佛羅倫薩,除首要大教堂和市政廳,最重要的次一級公共空間和公共建筑由托缽僧修會控制——中世紀盛期既是工商業繁榮的時期,也是一個宗教狂熱的時代,大教堂前面的廣場通常就是為容納虔誠的信眾聆聽布道而建立,當然它們同時也是各種世俗和宗教儀式、節日慶典、商業貿易和娛樂活動舉行的場所,豪門府邸往往圍繞廣場而建。
而將城市各個區域連接在一起的街道,其功能不限于交通,更在于其儀式和展示功能。主要街道的兩旁通常是豪門的府邸,梅迪奇宮等貴族府邸的建造年代可從其裝飾風格識別出來;城市中的私人住宅早期多為碉樓,是鄉村土地貴族進入城市后修建的家族勢力據點,它們強調實用和堅固,很少有裝飾,之后逐漸出現有簡單哥特式風格的裝飾。到文藝復興時期,確切地說從梅迪奇宮的落成開始,佛羅倫薩出現了興建私人宮殿的風潮,這些宮殿多采用新潮的古典化風格,即通常所說的“文藝復興式風格”。
當時的意大利城市幾乎都是“城墻城市”。在19世紀的工業化進程中,城墻被視為鐵路和城市現代化的障礙,于是被先后拆除并被改造成寬闊的交通干道。
如果站在佛羅倫薩南山的高坡上鳥瞰城市全景,或在威尼斯的大水道和外海乘船欣賞威尼斯的城市景觀,觀者會為這兩座城市帶來的絕美視覺體驗而折服和感動,會由衷贊嘆意大利人創造美的能力。然而,意大利的歷史名城大多是過度人工化的磚石城,老城區幾乎見不到樹木和綠地,鮮見的少許綠地(花園)往往是統治者或顯貴們的私家花園,如著名的波波利花園附屬于梅迪奇家族的皮蒂宮,普通民眾只能“望綠興嘆”。老城區街道及人行道一般都是用不平整的堅硬石板鋪設而成,缺少彈性和柔韌性,走在這樣凹凸不平的人行道上讓人常常疲憊不堪。
到了19世紀,意大利從文化風尚的輸出者變為模仿者,如在城市建設中對法國巴黎的林蔭大道的模仿;與此同時,佛羅倫薩也吸收了英美的城市規劃思想,這突出表現在開始注重修建公共休息和享受閑暇的綠色公園,老城區內破天荒地出現了頗具英國色彩的獨立廣場和達澤利奧廣場。
傳統的意大利城市廣場強調實用性,它們一般都幾乎沒有覆蓋任何植被。佛羅倫薩19世紀新修的城市廣場開始建有綠色休閑公園,但由于老城區既有格局的限制,區內增建綠色公園很困難,因此舊城門有時被改造為城門公園。大多數情況下,新修的公園都在新城區。在老城區公共休閑功能的不足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佛羅倫薩老城區是一個更適合欣賞而非生活的城市空間。
在對佛羅倫薩的閱讀和實地體驗中,發現了英國或盎格魯世界的城市文化與歐陸城市文化的顯著差異。英語世界的城市與歐陸城市在建筑美感上各有千秋,但從城市功能的協調和城市生活的舒適度來看,英語世界的城市更勝一籌,這里的人們更能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不會被冰冷的磚石淹沒。這一點,或許能給當下中國的城市建設提供一些教益——理想的城市應該是提供優質生活的場所,缺少了自然,城市就成了令人生厭的磚石和鋼筋混凝土的堆積;現在備受推崇的生態城市,或許才是人類理想的家園。
責任編輯:廣州泓鈺
掃描加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