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中意藝術教育發展論壇暨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文藝教育研究院成立儀式在北京泓鈺學校隆重召開,多位教育部領導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在高度肯定中意雙方院校對推動藝術教育國際化所做的突出貢獻外,教育部領導的發言也增強了我們推進國際合作辦學項目與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的信心。
國家督學、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孫霄兵司長
孫霄兵司長在致辭中說,今天正值“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隆重召開,國家間交流合作將迎來新的重要時期。中意藝術教育合作也會迎來新的發展,這需要我們抓住機遇。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與建設,國際環境出現新的發展態勢,中國的教育事業以及國際交流合作有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將呈現出更加繁榮的面貌。藝術教育在“一帶一路”大的格局下,將產生一些新的特質。
“一帶一路”的建設離不開人才的培養,需要我們加強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很高興看到泓鈺學校已經實現了“一帶一路”在藝術教育方面新的結合,藝術是人類文明中最外在的一些表現形式,培養人才把“一帶一路”上各國的文化通過藝術的方式體現出來,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文藝教育研究院的成立對中外藝術的交流起到理論和實踐的支撐作用。
最后祝賀此次論壇的成功舉辦與文藝教育研究院的正式成立,預祝中意文藝教育事業結出豐碩成果!
國家督學、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副局長林仕梁司長
對于能夠受邀出席此次論壇林仕梁司長表示十分榮幸。他提到,今天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可以說是為各個國家的開放合作共贏開創了新的模式,注入了新的內涵。借此機會,搭乘這輛快車,中國教育部也做出了新的決策,推動搭建全國各省份與教育部之間一帶一路課題研究。
在此背景下,中意的教育合作交流也在加速和深入,為中意藝術教育的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今天的論壇將在如何創新和帶動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方式和方法上,在合作思路和實踐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探尋,獲得更大的發展。
在藝術教育方面,中意雙方都有特色和優勢,雙方的合作將是我國藝術教育打開天地解決難題的重點。中意藝術教育的國際交流將有利于增加學生的入學機會,完善藝術課程,改進教學方式,讓我們的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取得更大的成功。最后祝愿此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廖文科副司長(正司級)
廖文科副司長致辭中談到,隨著目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現在整個社會對藝術教育的關注度在不斷提高,有著越來越深刻的認識。近一段時期以來,國務院以及教育部發布了一系列關于加強藝術教育加強美育的重要文件,藝術教育作為育人的手段,需要我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藝術教育要注重讓學生感受美、表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在弘揚中華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同時,學習借鑒國外藝術教育先進的經驗、理念和做法。特別是針對藝術教育,我們要重視國際交流,中意藝術教育發展論壇就是非常重要的交流合作平臺。
廖文科副司長更是希望有更多的學校可以跟泓鈺學校一樣,加強同國外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學習,推動我國藝術教育的國際化水平,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的構建,積極地貢獻力量。最后預祝此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文藝教育研究院越辦越好。
教育部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佟學主任
佟學主任首先祝賀此次論壇成功召開,歡迎意大利遠道而來的各位校長教授專家學者,感謝他們在技術理念創新等多個方面給中國的藝術學子帶來啟迪。感謝教育部諸位領導在推動中意藝術教育工作中一直以來的關心與支持,這也給了我們充分的信心。
祝賀文藝教育研究院的正式成立,相信泓鈺學校在這個時候加強社會主義文藝建設與文藝教育的研究,對于中意藝術教育會有更好的升華與提高。相信通過在座諸位中意兩國教育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中意藝術教育合作會結出更豐碩的成果。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峰會上習近平指出,新的起點上,我們要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勁動力。
泓鈺學校將繼續不斷探索教育合作交流的機制與模式的創新,通過打造中意藝術特色課程示范性合作項目,推動教育資源互通;通過開設更多的歐洲國家語言課程,促進語言互通,培養高層次語言人才;在與意大利國立高校的合作中,更好地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藝術特色創新人才。
泓鈺學校,教育部“十二五”重點課題教學基地,小語種特色發展研究立項單位,國際高端藝術(美術/音樂)教育基地,意大利國立高校官方招考基地,意大利語官方考試考點,中國第一家小語種培訓學校,成功為40000余名學子提供高品質意、德、法、西語等精品課程。泓鈺學校北京總校與全國50多個分校均可報名,咨詢熱線:400-990-2390。
責任編輯:泓鈺學校
掃描加為好友
全國免費服務電話:400-990-2390 北京總部:010-85388066
歡迎到校試聽咨詢:北京市朝陽區財滿街財經中心10號樓3層312室(查看地圖)
北京市朝陽區泓鈺培訓學校版權所有 2001-2024 京ICP備1103553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