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創作的《圣切奇莉亞》,畫面場景富有戲劇性,是藝術學子們常常討論的一副作品,它的創作年代約在1516年。
祭壇畫原系紅衣主教勞倫佐·普契及其侄子、主教安東尼奧·普契所點題,是為意大利北部波倫亞(舊譯波洛尼亞)大教堂繪制的一幅“圣女”肖像畫。
切奇莉亞是波倫亞一位虔信基督教的婦女,因抗婚,立志在自己家里建造祈禱室,以求終身貞潔。傳說她每次祈禱時能聽到天國的圣樂,這在當地被傳為圣跡。她死后,教會將其主要遺物埋在羅馬特拉斯特弗的祭壇底下。波倫亞教會本擬請拉斐爾繪制她的肖像,然而,拉斐爾把這一肖像性題材繪制成一幅寓意畫。
拉斐爾在這幅畫上,把圣女畫在被耶穌信徒的包圍之中,周圍有圣保羅(左側第一人)、福音書撰者圣約翰(左起第二人)、切奇莉亞正仰首在傾聽天國圣樂,那種凝神諦聽的狀態,帶有某種神秘性。
從教會的要求看,平凡的波倫亞婦女,由于她虔信上帝,受神啟迪,已能聆聽天國的悅耳樂音,于是人間的樂器對她來說,成了凡俗無用之物,被她散亂地拋擲一地,弦樂器砸碎了,手上那件吹管樂器,也將被她棄置于地。然而,從畫中大地的背景看,隱伏著當時波倫亞人民生活的陰影,外族的侵略與政治的動蕩,就像前景上散亂地被破壞的一堆樂器,已不能發出滿意的樂音了。另一點,據說切奇莉亞為抗不滿意的婚姻,她立誓終身事奉上帝,保護貞潔,這不等于她棄絕世俗,而是借對美好的事物——天國樂音的向往,暗示這位少女在期待更美好的理想生活。這里,虛偽的天國之聲被畫家用淡淡的色彩處理在畫的上半部。切奇莉亞的迷醉狀態,倒是急切地表達出一個少女對人間歡樂的強烈渴求。
這幅畫上有幾個形象是刻畫得很成功的。圣切奇莉亞儼然一個福里尼奧圣母,歪著頭盼望聽到真正超脫凡俗的美的樂聲,從而表達出少女心靈的神秘欲望。左側的圣保羅就象一個冷眼旁觀者,低頭看著地上這一切破敗不堪的景象,他體格壯實,象征著正義的希望;右側的抹大拉畫得極美,也許是全畫最理想的一個形象,她雖然也是旁觀者,但眼睛一直注視著畫外,似乎關心眼前這一切的結局;抹大拉有一張鵝蛋臉,身姿婀娜,所穿的袍服象退了色的一般。拉斐爾以向往人類最美好的事物來代替這種虛偽的傳說,這是他的審美觀的獨特表現。
拉斐爾在為皮阿欽察圣西斯庭教堂繪制祭壇畫的同時,又為梵蒂岡各“施坦查”(教皇在梵蒂岡擁有若干辦公室,稱“施坦查”,意即房間)繪制了一組流芳百世的著名壁畫。梵蒂岡二層樓上這些壁畫的總構思,規定必須頌揚羅馬教皇權威。拉斐爾在這些畫上,除了采用寓意性形象和圣經人物以外,也通過人物象征性地表現了羅馬教廷的歷史,這是拉斐爾一生中最輝煌的一批藝術成果了。
責任編輯:泓鈺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