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美術學教授韓大為應邀出席了在南京隆重舉辦的中意藝術教育國際研討會并做重要發言。他發言的主題是《東西方繪畫中的素描》。韓教授說,提起“素描”,大家都不陌生、司空見慣!尤其想考美院的考生,如若沒有一年兩載的與之柔道談何考取?即使如愿考上了,還要繼續深入學習。如果想學業有成再往前走還是離不開她。然而素描不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我們只是素描理念的接受者,這是世界文化傳播交流的必然產物。素描肇始于意大利,然后在歐洲逐漸展開、完善,是西方繪畫、雕塑、建筑藝術的根源!我們東方繪畫中原來沒有素描一說,素描之于我們如同紫禁城遇上了盧浮宮,黑發黑眼遇上了金發碧眼。也許我們有素描,那也應是看不見的素描。她不置于紙上,而是牢記于畫家的心中。這些完全由“觀”和“感”而得。
緊接著韓教授說,西方的素描理念、觀察方法、表達方式和評價體系的引進之于我們可謂意義重大,通過素描的訓練不僅開啟了我們接受認識西方藝術之門,同時得到了認識理解、分析客觀世界、表現客觀世界、感受記錄心靈的一個容器。尤其是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繁衍已深入人心,素描已成為我們表達情感披露內心的發聲器。素描的概念、外延以及各個要素在不同時段、不同空間、不同藝術家手里得到了不斷地挖掘、拓寬和延伸。與此同時,折射出了素描的獨特魅力以及人類智慧的光芒。使人與人、心靈與心靈得以這樣連接溝通對話。使不能夠被看見的隱藏于深暗之中的客觀本質被提取了出來。素描是藝術家表達客觀和自我的不可替代的、極為便捷的傳感器。
素描會經常通過我們的眼睛告訴我們的心靈,我們生活的世界原來還可以這樣!可以這樣呈現出來!其實油畫也好、國畫也罷。不過都是打著各自文化烙印的不同的呈現心靈、感知世界的不同方法方式而已。
韓教授提到,追求客觀“真實感”曾經是西方繪畫的一條主線,素描是這一條主線的基石,但自印象派出現以后對“真實”的理解與此前相較卻有了質的差別,印象派的出現在美術史上是個拐點,意義非凡。印象派之前的畫家以不同的方式追求在二維空間上“再現”具三維感的“客觀”真實為己任。以能夠最大程度的反應客觀事物真相為滿足。當然這其中會因不同畫家受不同的政治、宗教、哲學、時代崇尚、不同流派的影響,其作品風格面貌會有所差異。但是以“藝術模仿自然”“生活即美”是其對藝術質量衡量評價的最終尺度。其參照物還是“客觀”多于主觀,此時畫家的主體表達意志的滲透和傳達是有限的。那么其對素描的要求也與之相輔相成,別無二致。這是時代的局限,畫家的局限,但這些局限一點也不影響其畫家和作品的偉大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他說自己曾去過法國奧賽美術館,那里收藏展示著自安格爾新古典主義之后至畢加索時期眾多畫家的素描、油畫、雕塑等重要作品。從發生、發展、到現代派的出現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過程,像一座藝術生態園一樣被呈現了出來。時間和時代在這里被定格,人們在這里不僅一飽眼福,傾聽時代的足音,同時猶如在翻閱那個時代人的心靈史,重溫人文情懷,并從中得到愉悅、慰藉和獲得力量。那張張畫作是畫家內心情感的袒露,隔著遠去的歲月在向每個讀懂的人敞開心扉。我曾多次徜徉流連于那個空間當中,默默地與那些大師們充滿生命靈性的作品相遇,彼此對視,交換信息,多次被感動被溫暖,被教育,使他感慨良多,他在想的是我們可以以紫禁城遇上盧浮宮,然而我們拿什么與奧賽相遇呢?其實從十九世紀始至廿世紀初正是印象派開端、生成之際,正是歐洲的繪畫藝術進入巨大變革時期,古典主義的東西已如落日余暉孤帆遠影,漸離人們的視線。
一九一九年印象派重要畫家雷諾阿去世。正是這一年,大師徐悲鴻先生及其他藝術前輩先后赴法國留學。這時印象派的余溫尚存,畢加索、波拉克、莫迪里阿尼等等一批青年畫家已在巴黎漸漸風生水起、興風作浪。歐洲的藝術變革如火如荼,我們的大多數油畫先行者沒有投奔到新的思潮當中,沒有去追逐印象派、后印象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先鋒畫家的藝術觀念和表現方法,韓教授表示這不是個人的選擇問題,而是歷史的局限和文化的必然選擇,因為我們是油畫的初學者,沒有歐洲近三百多年寫實油畫的飽和狀態,我們急需寫實油畫的補課訓練。因此我們美術學院的教學體系只是截取了歐洲古典主義的其中一段教學和造型模式為我所用。近似于不完全的19世紀法國庫爾貝、柯羅、米勒時期的古典,不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更不是古典主義的全貌。
他提到,改革開放以后國門再次被打開,累積在國門外厚達千尺的百年美術思潮流派一下子如決堤之水涌了進來,令人目不暇接。再度出現了大批文藝青年帶著渴求的目光出走國門的熱鬧景象。特別是做為文藝復興發源地的意大利,更是吸引著眾多的藝術學子。另一方面請進來,藝術大師講座、展覽頻乃,這似乎是在補多年被落下的課。至此我們才得以完整的看到西方美術史的全部景觀,才能夠有機會學習、考察、審視和選擇。因此今日我們才與世界的文化進程同步。素描教育也打破一元化的格局,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對藝術本體的探討得以展開和深入研究。同時美術學院的素描教育才更貼近時代和藝術規律,使人性得以解放,喚起了畫家對沉睡的、屬于自己生命力的、獨有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形式的追究、探索。素描要素單純直接能夠很方便的展現藝術家靈魂深處的東西,是畫家的營養元,也是繪畫的根基。
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一理念在全國八大美術學院深入人心,得到了如一的貫徹執行。 “所謂基礎課是所有知識的根基。由這一根基所形成的知識和思想源自一處而在另一處得到了繼續。”一切造型的基礎是素描,但不同的造型藝術需要不同的素描基礎,比如國畫和油畫,工業造型與平面設計、雕塑等等應當是有所區別的,并接受不同方向、方式的素描訓練。素描是其中的一個點,與其他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就素描而言,也不能一概而論之。既有承載著培養審美和造型訓練功能的課堂素描和畫家自由式表達探索性質的素描之分:
第一部分,也就是所謂基礎訓練性質的素描,其功能主要是通過對學生觀察、分析、認知、辨別和理解能力的培養,使得在一定空間下,對三維物體的形象、形體、狀態、比例、明暗關系,感知認識能力得到訓練。
第二部分,畫家的自由式表達,探索性素描:這一部分素描是放任自流,自由散漫,是有感而發的東西,是任心隨性,是無規則有技藝、自然天成。 是藝術家對自然提取到的想要的東西,亦如淘金者手中熠熠發光的金子。
總之,是藝術家傳達心靈,自言自語的手稿。然而,這兩部分不是絕對的兩相對望的孤立存在,而是彼此往來、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有時是難解難分的關系。
韓教授最后總結道:“東西方藝術是一座山的兩個不同的側面,兩個側面必然交匯于山的頂峰,在極高處相契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個都不能少!都是支點,互為依存互為支撐。 大道相通無一例外,無論是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梵高、塞尚、畢加索、培根、弗洛伊德等等。也無論是東西方任何畫種畫家其作品背后都有一個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心領神會的‘道’包容其中。那‘道’是其作品的氣息,是之所以好的原因,說不清,道不明,不可量化,只能意會。”
”藝術無國界 文化有共鳴,“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僅是加強經濟的合作與交流,更是需要我們致力于促進文化的交融與互鑒。意大利是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國家,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是繪畫的發源地和中心,沒有文藝復興就沒有今天的意大利,它在整個的世界文化中占都有很重的分量,也是藝術家和眾多學子非常向往的地方。他相信此次中意藝術教育的研討和交流,也不只是停留在兩種文化的交融的層面,更是兩種思維方式的碰撞,將中國的文化帶出去,把西方的優秀文化藝術吸收、融合,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未來的職責。希望越來越多的藝術人才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泓鈺學校,教育部“十二五”重點課題教學基地,文化部文藝教育研究實訓基地,小語種特色發展研究立項單位,國際高端藝術(美術/音樂)教育基地,意大利國立高校官方招考基地,意大利語官方考試考點,中國小語種培訓學校,成功為40000余名學子提供高品質意、德、法、西語等精品課程。泓鈺學校北京總校與全國50多個分校均可報名,咨詢熱線:400-990-2390。
責任編輯:泓鈺學校
掃描加為好友
全國免費服務電話:400-990-2390 北京總部:010-85388066
歡迎到校試聽咨詢:北京市朝陽區財滿街財經中心10號樓3層312室(查看地圖)
北京市朝陽區泓鈺培訓學校版權所有 2001-2024 京ICP備11035539號-1